由1987年開始 Nike 就開始不斷將空氣注入波鞋中,在當年的確是一項嶄新的技術,能夠將空氣控制並將它注入鞋底的氣墊內,打破了過往人們對波鞋的看法,成功讓 Nike 成就解鎖。
而當年第一對生產的Nike Air Max是什麼呢?肯定就是Nike Air Max One,由傳奇人物 Tinker Hatfield 所設計,不講不知原來當年該技術亦曾經被推薦給另一波鞋生產商,可惜被否決了,所以才有幸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 Air Max,而 Air Max One 的設計靈感則主要來自於法國的 Place Georges-Pompidou 。
在開創了Air Max的里程碑後, Nike 沒有停下來而是緊接着研發下一款波鞋 - Nike Air Max 90,擁有流線型嘅外觀以及更加大充氣容量嘅氣墊在推出就非常流行,亦都因為鞋底的氣墊高度成功獲得不少女性的青睞。
緊接着在一年後,他們找來了 Air Force 1 之父聯手,發佈了第一雙採用180度 Nike Air 氣墊緩震技術的波鞋,令氣墊可以從鞋底透視出來。但很可惜 Air Max 180 於發售後並沒有突破先前 Air Max 90 的成績。
1992年發佈了 Air Tailwind 92,該鞋款延續了1979年的 Air Tailwind,當年 Frank Rudy 把使用空氣作為氣墊的想法帶入了 Nike,並解決了氣墊漏氣及鞋底與鞋面容易分離的問題。
到了1993年 Nike 發佈 Air Max 93 , 其獨特的動態貼合雙腳的橡膠內襯配合 Nike 首次採用吹塑成型的氣墊而受到關注,該技術讓氣墊在吹塑270度後能保持最理想的表現。
兩年後由 Sergio Lozano 接手設計的 Air Max 95 一推出立即備受追捧。設計靈感來源自人體解剖學,更首次採用了前後分開的兩段式氣墊。
當年Air Max 95元祖配色「蠶蟲」的受歡迎程度,就如 Sole Origins 節目中的 Billy Pang 所說:「Air Max 95「蠶蟲」將日本的排隊文化傳至香港,讓香港喜歡波鞋的人愈來愈多,在波鞋街聚集了一班最 OG 的 Sneakerhead。」
Nike 對於研發氣墊的技術並沒有停步,Nike 在 Air Max 97上作出一個大膽的嘗試,設計了一個近乎整個鞋底尺寸大小的氣墊,並以日本子彈火車為靈感,設計出Air Max 97 Silver Bullet,成為該款波鞋的代表作,熱潮更延續至今。
在Nike Air Max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後,終於在2017年 Air Max Day 發佈全新的 Air VaporMax,Nike全新的氣墊技術利用全氣墊代替整個鞋底,結合 Flyknit 的輕量化技術,大大減輕了整對鞋的重量,讓用家能有更好的緩震及靈活度。
在今年的 Air Max Day,Nike 將會於3月26日下午推出三款全新面貌的 Air Max One,分別名為「Wabi-sabi」 , 「Blueprint」及「La Ville-Lumière」。 你今天會選擇那一對 Air Max 作為你 Air Max Day 的配搭呢?